《灵枢·经脉》说:“是动则病冲头痛,目似脱,项如拔,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如结,踹如裂,是为踝厥。“ “髀“指大腿,相当于髋关节部位,其中“病冲头痛“、“项如拔“、“脊痛“、“腰似折“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临床表现,而“髀不可曲“、“如结“也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最常见的累及周围关节的症状。“踝厥“是病名,是否就是强直性脊柱炎有待进一步探讨。
《素问·痹论》指出:“五脏皆有所合,病久而不去者,内舍于其合也。故骨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肾……肾痹者,善胀,尻以代踵,脊以代头。“腰下为“尻“,指骶髂关节部位;“踵“,指足跟;“脊“,这里特指上部胸椎。“尻以代踵,脊以代头“是描述痹症日久不愈,反复发作,深入筋骨所出现的弓背弯曲畸形,符合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特征临床表现。
《素问·长刺节论》云:“病在骨,骨重不可举,骨髓竣痛,客气至,名曰骨痹。“
这些不仅描述勾画出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特点和典型症状,同时也提示了该病的病位的在骨、在肾。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:“太阳在泉,寒复内余,则腰尻痛,屈伸不利,股胫足膝中痛。“张介宾注:丑未年太阳在泉,以寒水之客,而加于金水之主,水居水位,故不言客主之胜,如是则水居水位无主客之胜的区别,故不言主胜、客胜,而以寒复内余概之。“少阴在泉,客胜则腰痛,尻髀足病,瞀热以酸,不能久立,溲便变。“吴昆注:少阴热气在泉,热怫于下故腰痛,尻股膝髀足皆病,瞀热以,跗肿不能久立,溲便变其常也,此皆足少阴脉气所过。张志聪注:四之客气,乃太阳寒水,故为腰尻股胫足病,皆太阳之经证,同气相感也,次之气乃厥阴风木,瞀热以,跗肿不能久立乃脾土之证,盖木淫而土病也,终之客气,乃少阴君火,主气乃太阳寒水,溲溲变者,水火相交,火淫于下也。
以上二注,吴据少阴在泉解,张从间气分注,义皆可通。
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说:“感于寒,则病人关节禁固,腰痛,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。“高世械注:其时感于寒则关节禁固。腰,脊尻也,关节禁固而腰痛,乃寒湿之病,故曰寒湿。终之主气、客气,皆太阳之寒,未始有湿,惟于气交之时而为疾也。
尻,指屁股。音谁,尻也。同意。乃古医字,现代很少用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曰:“肺病者,喘,咳,逆气,肩背痛,汗出,尻阴股膝髀足皆痛。“肺主气而发原于肾,肾为本,肺为末,母子之经气相通,是以足少阴之脉,其直者,从肾上贯膈,入肺中,循喉咙,挟舌本,病则气逆,故喘咳也,肺俞在肩背,气逆于上则痛背痛而汗出,逆于下则尻阴胫股皆痛也。注:尻,脊骨之尽处;股,指大腿;髀,指股骨;音踹,指腓肠肌;音杭,指脚胫。王冰注:肺藏气而主喘息,在变动为咳,故病则喘咳逆气也;背为胸中之府,肩接近这,故肩背痛也;肺养皮毛,邪盛则心液外泄,故汗出也;肾少阴脉,以足下上循胫内,出内廉,贯脊属肾络膀胱,今肺病则肾脉受邪,故尻阴股膝髀胫足皆痛,故下以足少阴也。吴昆云:若尻阴股膝髀胫足皆痛者何哉?肺为清虚之脏,呈呼出而升阳,肺病则清阳陷于下部,不能自升,邪气实而为病耳。
《素问·风论》云:“肾风之状……脊痛不能正立。“注:肾主骨,故脊痛不能正立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云:“肾脉缓,甚为折脊。“注:督脉属肾贯脊,缓则督脉懈弛,故脊折也。
《灵枢·经脉》“督脉之别,名曰长强,夹脊上项,散头上,下当肩胛左右……实则脊强,夹脊之有过者。“提示脊背痛与督脉有密切关系。
《五癃津液别》云:“阴阳不和,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,髓液皆减而下,下过度则虚,虚故腰背痛而胫。“注:阴阳不和者,少阴与阳明之不和也,阴阳之气不和,则使液溢于骨外而下流于阴矣,液溢于外,则髓液皆减而下,是不能为高矣,下流过度,则骨虚而腰痛胫矣。
普洱强直专科医院以上是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的有关腰背、骶髂关节部位的疾病的描述和后人对经文的解释,虽然不能认为它就是强直性脊柱炎,但其中包含着该病的可能性。
同时使我们知道:骨与肾、脊与肾、脊与督、肺与肾、腰背与精液、精液与骨、寒湿与脾肾的联锁关系,腰尻痛多由肾脏亏虚所致,应治以温肾壮阳祛寒湿为主,这给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了理论根据,以后历代诸家还没有如此详尽的论述,大半都夹杂在腰痛部分论述